無癥狀感染者到底有沒有癥狀?有傳染性嗎?是否需要治療?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的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(試行第九版)》(以下簡稱試行第九版《診療方案》)、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(第九版)》(以下簡稱第九版《防控方案》)中,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答。
Q:何為無癥狀感染者?
試行第九版《診療方案》指出,從臨床表現看,在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后也可無明顯臨床癥狀。曾接種過疫苗者及感染Omicron株者以無癥狀及輕癥為主。
第九版《防控方案》明確,無癥狀感染者是指新冠病毒病原學檢測呈陽性但無相關臨床表現者。該方案進一步明確,無癥狀感染者指:新冠病毒病原學檢測呈陽性,無相關臨床表現,如發熱、干咳、乏力、咽痛、嗅(味)覺減退、腹瀉等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癥狀與體征,且CT影像學無新冠肺炎影像學特征者。
Q:無癥狀感染者如何發現?
根據第九版《防控方案》,無癥狀感染者發現報告主要通過密切接觸者和密接的密接、入境人員、風險職業人群、重點機構和場所人員、納入社區管理人群等核酸檢測、傳染源追蹤、流行病學調查、區域人群篩查等途徑發現。
Q:無癥狀感染者有傳染性嗎?
有。第九版《防控方案》明確,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源主要是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;主要傳播途徑為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,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經氣溶膠傳播,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能造成感染。
Q:無癥狀感染者的密接要隔離嗎?
對于無癥狀感染者與確診病例,在密切接觸者及其他風險人員判定與管理、風險區域劃定及防控等疫情處置措施上,要求是相同的。
例如,第九版《防控方案》規定,將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居住地,以及活動頻繁且疫情傳播風險較高的工作地和活動地等區域,劃為高風險區;與疑似病例、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共同暴露于婚(喪)宴、餐館、超市、商場、農貿(集貿)市場等人員密集和密閉場所,但不符合密切接觸者、密接的密接判定原則的涉疫場所暴露人員,經風險評估對感染風險較高的人員采取核酸檢測措施;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轉運期間,應對其可能污染的環境和物品進行隨時消毒等等。
Q:無癥狀感染者需要治療嗎?
國家衛生健康委在對試行第九版《診療方案》修訂要點時介紹,奧密克戎變異毒株患者以無癥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為主,大多不需要過多治療,因此試行第九版《診療方案》進一步完善了病例分類收治措施。
第九版《防控方案》規定,無癥狀感染者參照輕型病例進行管理,在方艙醫院進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。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期間,做好病情監測,符合確診病例診斷標準后,及時訂正為確診病例。
一圖讀懂
事關核酸檢測、風險區劃定
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明確標準
↓↓↓
疫情尚未結束,防疫不可松懈